不用刷题,考完即可30天拿证 记者调查健身教练行业乱象
来源:法治日报
晚上7点,健身的会员把并不宽敞的健身房挤得满满当当,在各种器械上挥汗如雨,一名教练则在旁边盯着会员的动作。
北京市民谭婷(化名)曾在这里健身,锻炼三次后,她决定不来了。
“这里的教练不专业。”有着多年户外徒步和网球经验的谭婷很直白地告诉《法治日报》记者,“一些会员的动作是错误的,但教练并没有予以纠正,甚至有的教练自己的动作都有问题,跟着这样的教练健身太危险了。”
近年来,健身市场的火爆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健身房随处可见,一些健身教练培训机构随之出现。健身教练群体逐渐扩大,但专业程度却令人担忧。
《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健身教练大多在培训机构的培训时间短,加之入职门槛低、资格证书没有统一标准,导致健身教练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健身教练资格考试乱象等问题。
原本想着花钱请私教指导自己科学减脂,但花了上万元后不但体重没减,还伤了腰。
仔细复盘之后,李莉发现,其实从最开始的体验课上,不妙的结果就已初显端倪——当时她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了不适感,健身教练却解释“正是因为心肺功能差,才要通过训练增强心肺功能”。
“好几次我在教练指导下做高强度心肺训练时呼吸已经很急促了,但教练还是让我坚持一下,随后我就出现了头晕、耳鸣甚至想呕吐的情况。”她回忆说。
直到去健身房退卡讨说法时,李莉才发现,她的教练刚从某体育学院毕业,既没有健身行业资格证书,也没有任何带教经验。
今年24岁的北京女孩刘芳(化名)则在接受健身训练时直接进了医院。
“我是健身‘小白’,请了健身教练进行力量训练,结果越练越别扭,一做动作就隐隐作痛。我跟教练说了这种情况,教练推荐我去上他同事的拉伸课。”刘芳回忆说。
“离谱的是,这个被推荐的拉伸教练(也带力量训练)看到我的健身动作后,一直在指责此前的健身教练教的不对。”刘芳说。
拉伸教练甚至跟刘芳说,原教练的训练方式有问题,如果不上他的拉伸课,后续也没办法再练了。随后,拉伸教练极力鼓动她购买自己的拉伸课程,她当时感觉自己像一只“待宰的羔羊”。
刘芳不放心,到医院做了检查,被诊断为肩峰撞击综合征,医生建议她休息,避免运动再次受伤。此时她才发现,此前的训练教练并不专业,指导她的健身动作都是不科学的。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刘芳等人健身经历的背后,是健身行业的健身教练缺乏职业准入资质的问题,不少健身教练并没有医学或运动损伤方面的背景知识,经过简单培训就入职健身机构,容易导致健身消费者发生受伤风险。
但是,记者调查发现,并非所有的健身教练资质都是如此。实际上,健身行业认可的健身教练证书种类较多,甚至存在花钱买证的现象。
记者近日分别以“健身初学者”和“有经验健身爱好者”两种身份,体验电商平台上的两家排名靠前、好评众多的相关培训机构。
此类“拿证”与“学习”可分割的推销手段,成为记者此后调查中不断遇到的话术。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健身行业并没有硬性规定必须持证才能上岗,因此,一些没有专业背景的人通过短期培训之后,能够销售课程就可以上岗。健身行业门槛过低,给了很多非专业人士进入的机会。
“但并不是所有的健身房都有这么完善的教练审核机制。”吴磊告诉记者,一些不规范的健身房为了营利,更看重教练营销和拉客户的能力,市面上的一些培训机构,也是教大家如何用“套路”卖课。
“这也导致了有些比较专业的健身教练不愿意选择这个行业。”陈涛说,在有些健身房,卖课程甚至成了教练的主业,只要课卖得多,其他的都不重要。
谭婷也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在锻炼时看到健身房的教练在接受培训,“我仔细一听,根本不是培训专业知识,而是教他们怎么卖私教课”。
针对健身教练,如何构建令人信服的专业认证标准,进而推动健身行业从无序竞争走向规范发展,已成为亟待回应的行业命题。(记者 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