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如何跨越科创“死亡之谷”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阶段,许多青年创业团队有可能因技术成熟度不足、资金链断裂、市场需求不明确等因素导致失败,故业内把这一阶段称为科创企业的“死亡之谷”。
武汉是全国知名的科创之城。近期记者走访10余家青年科技初创企业、科技创业孵化机构、高校实验室等,开展蹲点调研,找寻跨越“死亡之谷”的路径。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生张嘉翊至今仍觉得难以置信,4年时间,他们的项目从实验室终于走上了生产线。
张嘉翊一直有创业梦,从大二开始,便在各种创业大赛中“刷经验”。2021年,他在比赛中的表现引起了学校信息功能材料实验室沈杰教授的注意。
这些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布局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着力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进一步融合。目前,武汉已备案市级概念验证中心32家,建设市级中试平台210家,基本覆盖城市主要产业。
项目转化前,相关科技成果已经在实验室中沉淀了17年。中试后,产品很快得到市场认可,拿到了千万元级天使轮投资。
目前,相关技术已在科研成像验证、机器视觉、工业检测等领域落地应用,并联合光谷实验室成立国内首个单片集成成像验证平台,在高校科研领域取得了较好市场反馈。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青年科创企业顺利完成概念验证,拿到了早期投资,经受住了“死亡之谷”考验。回望创业历程,其中一些人向记者讲述了他们眼中的关键“跨越”。
——投产“踩坑”。“青年人能承担的试错成本低,需要经筛选的可靠产业链。”武汉创现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天宇留学归国后,关注到了酒店床面自动清洁需求,设计出了床面自动清洁机器人。
——投资难寻。武汉模态跃迁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邴龙志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选择创业。作为20出头的年轻人,一路走来,他经历过来自多方面的“不信任”,令他最有危机感的,是投资市场的不信任。
邴龙志表示,市场对青年科创企业投资较为谨慎,在初创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的企业都没有得到青睐。
“科创投资是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需要更多耐心资本。”他说,“年轻创业者希望能有更宽容的投资环境,充分吸收发展所需养分。”
记者了解到,武汉市正在探索国有投资机构松绑、人才供需对接等政策机制,协助青年科创企业锻长板、补短板,着力完成科创关键“跨越”。
记者同步走访了部分科技孵化器、投资人和青年创业扶持单位,探讨如何跨越“死亡之谷”。
——找准创业方向。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孵化器有关负责人表示,当下直播、游戏等热门行业正加速整合,普通创业者门槛明显升高。
武汉市科技创新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做扶持决策时,高等院校技术转移部门、高等院校成立的技术转移公司、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等是科创服务部门依靠的行业参谋和项目来源。